「現在的小孩是不是很多都過動兒啊?注意力很不集中!」
在創業孵化器與前輩們聊天時,突然被問到這個問題。我愣了一下,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。
隨著Z世代漸漸踏入職場,身為在孵化器中少數的Z世代代表與研究者,很多前輩常向我反映,現在的孩子難以進行長時間的深談或是學習,常常話講到一半就開始滑手機。
不只在職場,在大學觀察身邊的同學時,也常發現不論是在講座、課堂還是日常聊天,大家的確每隔幾分鐘,就會滑一下社群媒體、看一下手機訊息,如果內容無聊的話,這樣的情況更是明顯。
難道,真的如同前輩所說,這一代的年輕人專注力缺乏嗎?
直到在認知心理學課程當中,我才找到了答案:
注意力不集中,其實都是 #多巴胺 惹的禍。
注意力相關研究提到,人腦追求的不是學習行為的發生,也不是持續的專注力,而是一種腦內傳導物質:多巴胺的分泌。
多巴胺就像是人類「 #快樂的獎勵機制」,在吃糖、運動或抽菸時,人類會感到快樂,便是由於多巴胺的存在。也因為多巴胺能帶給大腦快樂,所以大腦會不斷追求創造多巴胺的行為,所以我們的許多決策,其實是源於多巴胺的追求!
有趣的是,根據研究,大腦不僅在做事的當下會分泌多巴胺,事實上,當人腦期待做某件事會獲得快樂時,多巴安的分泌就已經啟動。
也就是說,對事物的期待本身,就足以使人快樂。#分心是為了追求多巴胺
想像一下,你是一顆大腦,你的唯一任務是選擇一個快樂期待值高的行為。
你會選擇看魷魚遊戲,還是算微積分?
我會說,不好說,但我想絕大多數的人,應該都會選擇前者,因為我們永遠會為了快樂,放棄那些無聊的事物。
然而,這時問題就來了。
在過去,人類使用的娛樂媒介是電視或廣播,這些媒介都需要長時間使用,無法隨時進行。
在現在,人類使用的娛樂媒介是智慧型手機,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夠使用,拿起手機就行。
在過去,當學生上課無聊時,唯一能做的就是坐在原地發呆。
在現在,當學生上課無聊時,不須花費任何力氣就能滑手機。
智慧型手機的聲光刺激、社群訊息以及娛樂內容,讓孩子們能夠輕易取得,那些比學習更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娛樂活動,而這就是為什麼Z世代越來越難保持專注。
不是因為我們不再專注,而是有更多誘因搶走大腦的注意力。
並不會,只是我們需要有意識地改變學習行為。
想一想,學習對你來說,是有趣的嗎?
許多人都有玩過教育遊戲平台Kahoot的經驗,我第一次接觸到它,是在瑞典當交換學生的時候,當時就讀的高中幾乎把kahoot融入所有的教學中,透過簡單的答題累積分數,搭配有趣的背景音樂,就算是枯燥乏味的數學,也頓時變得趣味化。
當時的我對於kahoot對教學的助益抱持疑慮,但我知道的是,在那一堂課當中,所有的學生都因為這樣的學習遊戲,從頭到尾投入在課堂中,注意力牢牢地被學習抓住。
遊戲化、趣味化的學習,是未來的教育趨勢,也是我認為學習者對抗手機吸引力最好的武器。
至於怎麼樣會是有趣呢?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:
我在學的東西有挑戰性嗎?
有帶給我不同的感官刺激嗎?
它有讓我跟一群人交流,感受到歸屬感嗎?
成就感、感官刺激、歸屬感等等因素,都是促成我們學習動機的一環,他們幫助我們的學習變得好玩、有趣,自然而然就容易保持專注,因為學習勝過了手機帶給你的多巴胺。
「21世紀最稀缺的資源,不是金錢,而是時間與注意力。」
身在網路世代是件幸福的事情,只要連上線就與全世界相連,只要打開螢幕就有源源不絕的快樂。但不可諱言的,這些娛樂內容,都是科技公司投入大量資金、人才、時間,精心設計要來競逐我們注意力的產品。
作為一個學習者,我們的時間跟注意力是放在學習、工作上,還是默默地被螢幕後方的工程師偷走了呢?
這是個快速變動的時代,不只科技在變,學習的方式也需要隨著時代去微調。
找到自己學習的內在動機,投入有挑戰性、各樣刺激的環境,與一群人一起學習,都是能促進學習趣味化,進而幫助學習打贏腦內多巴胺競賽的方式。
這個社會,很多人在談教育,卻很少人在談學習。
我相信,未來的教育改革將從學習背後的科學切入,才有機會找到最適合當代青年的學習方式。往後,也將會繼續和大家分享交流我在學習科學上的學習,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學習,一起透過學習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。